个人奋斗有用吗?在发了 2500 份问卷、访谈了 200 人之后,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决定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因素。
我家小区的保洁老赵,来北京打工了 23 年,60 岁时却没法退休。他未来的养老金每月只有 100 多元,因此打算打工到 70 岁为止。
他这代农民工,也是我国“第一代农民工”,生于 70 年代前,在八九十年代进城打工,不少人务工超过 30 年。但这 8600 万余人到晚年,情况和老赵大致相同。
老赵是河南驻马店人,2000 年来到北京,那年他 32 岁,看过门,做过绿化,2007 年来到我们小区做保安。如此又过了 10 年,49 岁了,还没攒够钱结婚,一个人住在冬天没暖气、夏天潮湿发霉的 10 平米地下室。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当时在报社实习,需要出一篇农民工的稿子,而老赵是离我最近的农民工。
“我 7 年没有休假,一天工作 10 小时,一个月 2700。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大家都是这样的。”临走他叮嘱,“这几句话你千万不能删”。
不止这几句,关于老赵的整个部分都被删掉了,原因是“负能量”。老赵不符合我们对于农民工生活的美好愿景,但这个人群的实际处境,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更糟。
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仇凤仙做了一项研究。她发了 2500 份问卷,访谈了 200 人,想知道第一代农民工老去后如何维生。我在报告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无数老赵——
当我们热议“延迟退休”,担心 60 岁不能休息,他们中 60.7% 只能“干到干不动为止”;
当城市老人每月平均能领到 3000 元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元;
他们都打工超过 15 年,但到了晚年,一半以上的存款还不到 5 万元;
他们挣到钱都寄回家里,供孩子上学,但结果,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 20%。
我们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既是工人,也是老人。他们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不得不继续努力工作,但结果是,他们既得不到老年生活所承诺他们的,譬如天伦之乐和医疗保障,也得不到工人应有的回报和尊严。
1993 到 2005,全国城镇职工的月工资提高了 1260 元,而农民工的增长幅度是:68 元。
他们并非不努力,但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仇凤仙最后用“社会脆弱性”来描述他们的处境,即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深受社会排斥性政策的影响,远非个人能决定。
他们的困境,和今天很多人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这或许是一个社会中,弱者们常见的命运。
“退休”不存在
现实中的老赵,已经整整两年没有领到过一分钱工资了。4 年后,小区取消了保安岗位,于是他就转去做保洁,不料又过 3 个月,保洁岗位也不给发钱了。
老赵仍然在坚持给小区做保洁,他每天早 6 点来清理两个垃圾桶,7 点垃圾站开门时“永远第一个到”,然后回去清扫 6 栋楼。为了挣出饭钱,收垃圾时他自己分类去卖废品,每月能卖出 600 多元。
“你可以不做,但以前的钱他都不给你咋整呢?”他说要耗到拿回工资。